荆棘鸟读书笔记

时间:2025-07-10 10:44:44
荆棘鸟读书笔记

荆棘鸟读书笔记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书笔记如何写了哦。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荆棘鸟读书笔记,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荆棘鸟读书笔记1

最近,无缘无故迷上了《荆棘鸟》。我无法理解梅吉对拉尔夫的痴迷,他是那么的自私。

其实,这个世上有很多只孤独的荆棘鸟,不知幸福在何方,只能在迷茫中寻寻觅觅,无数次寻找,无数次等待,却一直没有等来属于自己的幸福,终以伤心度日。

至于其中到底有什么意义,我也无法言表。只是觉得这样很美,很美。可旭旭不太喜欢这本书,她总是爱看一些杂志。所以,当她兴致勃勃地拿走,又愁眉苦脸地还给我,还抱怨到:“全是写景的,再说,实在太厚了!”我一点也不惊讶。旭旭就是这样,做事不能坚持到底,半途而废,但这也正是她的可爱之处,我喜欢她的天真与活泼,不像我,总是看起来很孤僻似的,也只有旭旭懂,这也是我和她成为朋友的原因。其实我只是无法融入班级,把自己与同学们用一层薄膜隔离开了,这是旭旭对我的评价。

或许我是该考虑考虑自身存在的这种他人不易接近的性格了。毕竟,有时,我也会感到孤独、无助。旭旭的其他朋友,还悄悄跟她说:“你没事别跟颜荀伊在一起了,看她有点阴暗。”可旭旭总是摇摇头说道:“你不懂她。”

旭旭果然是我的好朋友,永远不会因为别人的流言蜚语而抛弃我这个好朋友!

荆棘鸟读书笔记2

一直以来,《荆棘鸟》都是那部最令我钟情的外国小说,它的伟大就在于义无反顾的凄美和悲壮,仿佛一只不顾烈火,扑向荆棘从未放弃歌唱的凤凰,它是荆棘鸟。

澳大利亚作家考林·麦卡洛的巅峰之作《荆棘鸟》一直以来都备受推崇,最受欢迎的长篇小说投票率居高不下,是外国文学作品的经典名著。五年前我读过它,之后就一直念念不忘了。前一段时间,我又重温旧书,书中梅吉与拉尔夫神父的那段超越爱情的爱情依旧令人感受深刻。细节,尤其凸显了清节,引人入胜。

一开始描写克利里一家的生活,就以4岁的小梅吉的生日为牵引,描绘了十九世纪新西兰南部一个普通牧工家庭的生活细节,可以看到梅吉的母亲并没有特别的关注自己的小女儿,连送个生日礼物都漫不经心。但后文可以知道,她太操劳以致于无法给梅吉过多的,或者说应有的成长指引。但是,我们可以从小说对梅吉得到的生日礼物——洋娃娃“艾格尼丝”,的细致刻画中感受到小姑娘的纯真可爱。就连遭到哥哥们欺负后她认真的紧张的伤心难过都表现出小梅吉善良纯真的天性。但是,她的童年时光并不是那么甜美灿烂,自己上学饱受修女的藤条与欺辱、父亲与哥哥弗兰克隐隐约约的矛盾冲突,还有母亲过度劳累的内敛给了她一个过于单纯甚至单调的成长环境,为下文的不平静的移民够大利亚的生活埋下了伏笔。

关于拉尔夫神父,他在进驻德罗海达以后,受到玛丽·卡森的热情“呵护”,他美丽优雅的外貌和对红衣主教权力的渴望就注定了他不是一个纯粹的教士。玛丽·卡森的巨额财富就很有可能为他的成功铺垫脚石,他要想方设法把她的死后的财产送到教会,尽管她本来就可能那样做,她是无儿无女的寡妇,却拥有难以设想的财富。

命运的车轮没有忘记让故事中的男女主人公越过汪洋大海相遇。就在克利里一家接近穷困潦倒的尽头时,帕迪·克利里收到电报,他的胞姐希望他们全家人移居澳大利亚,并在她死后继承她庞大的遗产。帕迪(梅吉的父亲)的胞姐,她一个十足的铁公鸡——玛丽·卡森——南新威尔士最大最富有的牧场主呀!相遇那年,他是被68岁的老玛丽爱着的28岁教士,而她,是老玛丽的亲侄女,才9

岁。

命运安排了玛丽·卡森庞大的财产,安排了拉尔夫神父英俊优雅的品质,也安排了小梅吉最纯真最无暇的心灵——没有感动天地,却深刻的冲击了拉尔夫神父的心。他们第一次见面,克利里一家登上澳大利亚的那一刻,拉尔夫知道,他的想法——拥握罗马教会神杖的野心和想法——就统统改变了。是受到梅吉的纯洁的洗礼吗?“梅吉独自一人站在他们的背后,张着嘴,像是瞧着上帝似的傻呆呆的看着他。他似乎没注意到自己的哗叽长袍拖在尘土之中,迈步越过了那些男孩子,蹲下身来,用双手搂住梅吉,那双手坚定、柔和,充满了友爱。‘啊!你是谁啊?’他微笑着,问她。‘梅吉’她说道。”这一段,他们相见的情景,在多年以后,他们分别、重逢都满溢着喜悦的回忆,也不难理解后面情节的发展。

蛊惑的老玛丽不容许他们在她眼皮底下有半点她认为越矩的举动。她孀居了33年的心爱上了这个出众的教士,并嫉妒梅吉的年轻貌美,因此,她在临死前一个晚上改变了她的遗嘱,让拉尔夫神父自己做一个左右为难的决定,她想让他在权力和梅吉之中二选一。绝啊!她要他痛苦!相比梅吉给他带来的快乐,“老蜘蛛”(他对老玛丽的称呼)总是给他无比的痛苦。往往悲剧就是这样的。

可拉尔夫神父对梅吉的爱不是男女之间的情爱,他是善良而体贴的,他是梅吉穿越失去最爱的哥哥弗兰克、失去宝贝的小哈尔,战胜恐惧的灯塔。他照顾好梅吉,甚至比克利里一家的粗心疏忽强一万倍。拉尔夫神父一直呵护着她,直到他最后要离开她,带着玛丽那可以买下英国王位的财富去奔赴罗马权力中心。他要到那个权力巅峰了。而梅吉就在平淡乏味的生活中度过,把自己对拉尔夫神父的爱深埋心底。他的母亲菲被弗兰克的死刑讯重重打击后已经不对梅吉的婚事关心了,她嫁给了一个年轻的牧工。理由就是:这个牧工,卢克,长得几分像拉尔夫神父!

悲惨的婚姻生活很快就对梅吉展开攻势了,卢克只对金钱和土地感兴趣,他甚至不愿意满足孤独的梅吉想要一个孩子的愿望,他说:“这太浪费钱!”后来,梅吉为生下第一个孩子朱丝婷痛苦到绝望的时候,是心有灵犀让拉尔夫神父来到她的身边,给她慰藉,解除她的痛苦。原来,拉尔夫神父回到过德罗海达,因为见不到梅吉,他最爱的梅吉,而伤心沮丧。“他知道了,他知道了!他终于知道了。他会感到怎样的伤心呢、他为什么要逼迫她做下了这件事?这并没有使事情变得好些。她不爱卢克,永远不会爱卢克的。他除了是个替身,是个能给她孩子——这些孩子的模样和她本来能和拉尔夫·德·布里克萨特一起生下的孩子十分相似——的男人外,什么都不是。‘啊,上帝,真是乱套了!’”

见面后,彼此的心意都明白了,这废了多少年的光阴,多少年的等待和逃避、寻觅啊!的确,他的身份是教士,她的身份是已婚妇女。他们是不准许结合的。可卢克呢?那样摧毁可怜的梅吉的幸福的残忍,他卢克更加没有资格与梅吉结合。产后很久,梅吉身体一直难以恢复,加上澳大利亚内陆气候太过于极端,她已经不能为别人当管家打下手了。她在一个优美小岛准备独自过一个假期,她得疗伤。他出现了。那段日子是梅吉有生以来最自由自在的宝贵时光!最后,她离开卢克,带着孩子回到德罗海达。我们知道,梅吉生下一个儿子,一个菲一看就知道是拉尔夫神父的孩子,他叫戴恩。

孩子们慢慢长大,我也以为故事就这样结束了,可是等大家都老去,朱丝婷和戴恩都长 ……此处隐藏21797个字……>

这是小说中一个比较极端的人物,虽然我觉得每个人都典型得有点极端。这个家伙简直是完美的化身,上帝的最忠实信徒,最不应该来到凡间的人。如果说朱丝婷的叛逆经常可以在世界找到,卢克的守财奴形象也到处都是,就算是德罗海达那一帮不结婚的兄弟也可以理解的话,那么戴恩这种形象是最不可能的形象,虽然戴恩人很好,但很多他的思想和行为并不符合人性,所以这个人物的刻画非常虚假。

上帝所希望看到的很多品德都能在戴恩身上找到,过于完美了。过于完美的人,往往是短命的。于是戴恩为了一个很偶然的事件去了,在作者眼里又是必然的。我实在觉得戴恩的离去时不必要的,作者在很多事情上的描写都过于极端,不符人性,在戴恩的去世上编得真是太假了,我看不出任何性格发展的不可避免性,看不出任何情节发展的逻辑必然性,只为了一个牵强的理由:戴恩太完美了,所以上帝喜欢要把他召回去。那上帝是不是太白痴了?如果是为了突出拉尔夫知道戴恩是他儿子所发生的反应的话,那我没觉得必须通过一个轻率的戴恩的死亡来表现这一情节,毕竟那早就是二战以后欧洲的黄金发展时期,如果戴恩在二战中死去我倒是没觉得太多惊异。

戴恩内敛的性格和朱丝婷相反,但又是那么喜欢姐姐,只有他一个人真正懂得朱丝婷。其实戴恩如何钟爱上帝对我来说并不重要,我反而觉得他受了宗教的欺骗,浪费一生的时光。但是他对姐姐的无私的和真正理解的爱,让我觉得他很温暖,也是他最散发人性光芒的地方。

戴恩的离去只能说明一点:他是用来陪衬朱丝婷、拉尔夫、梅吉和所谓的上帝的,作者对戴恩是否太残忍了?不把其当人看了。

雷纳

最终需要有人来接替拉尔夫照顾德罗海达,最终需要有人为德罗海达的克利里家族延续家族血脉,所以这个人物不得不出现,他就是雷纳,最终有能力承担起照顾德罗海达,并和朱丝婷结合在一起的人。

《荆棘鸟》总的来说,是一部成功的作品。所有的形象都非常典型,栩栩如生;情节没有拖沓,波澜起伏;展示的历史和地理背景也比较广阔,横跨三代人,从新西兰到澳大利亚到罗马天主教廷到伦敦;小说可以挖掘的题材很多,包括移民、故土、自然、幸福、宗教、金钱、亲情等等;这部小说所阐释的许多对爱情尤为打动人心,特别是梅吉和拉尔夫之间的爱情,深深感染着读者。

《荆棘鸟》所揭示的,早已超出了爱情、亲情、宗教等概念的范畴。读者可以从那段描写荆棘鸟的文字中,感同身受到,那生活的种种艰辛、人生的勇气、活着的血泪、生命的高歌!人生需要多的经历,而往往经过最刺痛胸膛和心脏的荆刺的伤害,流出殷红的鲜血的时候,才能唱出人生的最强音——同时也是最美的音色!生命只有一次,弥足弥足珍贵!宇宙中再也没有比一次生命更宝贵的事物了!只有那些,极少数的有心者,才会像荆棘鸟一样,不庸庸碌碌度过这个人生,不浑浑噩噩地追求猪圈般的满足低级感官和趣味的生活,他们一定是天底下心灵最富有,人生最精彩的人,因为他们就像荆棘鸟一样,在人生中无怨无悔,奋力向前向上,经历命运的风风雨雨,面对荆刺,挺起胸膛,引吭高歌!

“有一个传说,说的是有那么一只鸟儿,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声比世上所有一切生灵的歌声都更加优美动听。从离开巢窝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寻找着荆棘树,直到如愿以偿,才歇息下来。然后,它把自己的身体扎进最长,最尖的荆棘上,便在那荒蛮的枝条之间放开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时刻,它超脱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声竟然使云雀和夜莺都黯然失色。这是一曲无比美好的歌,曲终而命竭。然而,整个世界都在静静地谛听着,上帝也在苍穹中微笑。因为最美好的东西只能用最深痛的巨创来换取……这就是荆棘鸟的传说。

鸟儿胸前带着荆棘,他遵循着一个不可改变的法则。她被不知其名的东西刺穿身体,被驱赶着,歌唱着死去。在那荆棘刺进的一瞬,她没有意识到死之将临。她只是唱着、唱着,直到生命耗尽,再也唱不出一个音符。但是,当我们把荆棘刺进胸膛时,我们是知道的。我们是明明白白的。然而,我们却依然要这么做。我们依然把荆棘刺进胸膛。”

荆棘鸟读书笔记15

重读《荆棘鸟》是心血来潮之举,也是觉得经典著作总有不可磨灭的光辉。花费了一个月的时间,仔细地阅读每一章,而印象深的还是梅吉与拉尔夫的爱情故事。

我认为作者考琳·麦考洛将人生的全部经验浸入到了这本书里,她试图通过克利里家族的沧桑和女主人公的感情历程,揭示出这样一个道理:真正的爱情寄存在上帝那里,人们需要以巨大的代价去换取;那些执着于爱情的人,就是一只只荆棘鸟,最美的歌声只有一次,曲终命竭。因为爱情,所以美好。

梅吉,从她出生的那天起,荆棘就已扎进了她的生命里。因为她是菲奥娜的女儿,菲因爱情而早孕而被逐出家门、下嫁农工,一辈子隐忍、固执又高贵。梅吉十岁那年认识早已成年的教士——拉尔夫。她仰慕拉尔夫的容貌和品质,视他为父为兄,在她初潮出现后,是拉尔夫告诉她长大了,于是她明白了自己和拉尔夫的爱情,从此走上了坎坷之路。

他们之间障碍重重——年龄、信仰等等,而不能逾越的藩篱却是致命的,即拉尔夫是个教士,早已献身上帝。如何从上帝那里将他夺过来,成为梅吉终身的事业。因此,当她意识到对拉尔夫的爱时,她无畏地与上帝抗争,成为家族中第二代“为爱而生”的女人。这是一条布满荆棘的漫长之旅。短暂的胜利使梅吉得到了上帝在拉尔夫身上“永远也得不到的东西”——戴恩,她和拉尔夫的儿子。然而,当戴恩长大后因崇拜拉尔夫而立志献身于教会,离开了梅吉,在朝圣的路上离俗世越来越远,离母亲越来越远,最后意外死亡,回到了上帝身边。

为爱情与命运抗争了一生的梅吉,品尝着生命带给她的得与失、苦与乐。在与上帝争夺拉尔夫的战役中,她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青春与亲情。在与上帝与命运的较量中,她是失败者也是得胜者。历尽沧桑后,梅吉终于理解了母亲,流露出了与菲奥娜一样的神情,她说:“我已尽我所能,无怨无悔。”

拉尔夫是一个魅力十足的人。他的魅力来自外貌、气质,还来自于人性与神性的统一,而让无数读者心动的也许是他的执着与矛盾。爱情与教会、人性与神性的冲突,如同一根荆棘横亘在他的心里。拉尔夫爱着梅吉,是他给了她父亲般的慈爱,兄长似的关怀,是他陪着她从一个小女孩变成了少女乃至少妇。麦特劳克岛的欢乐让他领悟到:“生活在人世间去追求神性,这不过是一种幻觉。”甚至他坦陈爱梅吉远胜过爱上帝,但他无法抗拒上帝对他的律令,那巨大的规定性的诱惑,最终还是把他拉回到了上帝身边,使他在罗马度过了余生。

男人天生是追名逐利的动物,即使“上帝之子”也不能免俗。他认为,“目的不是一个男人,永远不是一个男人,而是某种伟大得多的东西,某种超乎仅仅成为一个男人命运的东西”。在爱情与教会两个对立面之间,他明白“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于是舍弃爱情,因此一生都在痛苦与折磨中度过。

这个世上没有绝对信仰的人。人性与神性在较量中,最终人性获胜;个体爱情与群体信仰冲突时,爱情的力量更大。正如小说中所展示的事实,戴恩是梅吉与上帝斗争的胜利果实,也是拉尔夫背叛上帝的证据。作者在小说结尾处赞美荆棘鸟,就是在赞美那些世世代代为爱情而抗争的人们,也在鼓励我们坚守人类最为美好的情感。

说不出它哪里好看。

《荆棘鸟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