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教版数学说课稿五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数学说课稿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数学说课稿 篇1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的例1、例2及相关的练习。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按照儿童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进行编写。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以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但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教材中还特别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就为以后进一步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材编写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生活情景及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学会用尺子画角。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
(3)思想情感目标:在认识角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信心和乐趣。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学生对于角的认识往往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所以本课时的重点是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难点是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和两条边的长短无关。本节课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在丰富的生活情景和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具体感知、掌握角的基本特征。
4、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三角板、直尺、活动角、评价表;
学具:三角板、直尺、活动角、长方形纸、图画纸、材料袋(一条绳子、两根硬塑料条和不规则纸片)。
二、说教法和学法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我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特征这一认知规律,在教学设计上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重视学生的观察操作,并运用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
在教学中,我重视形象直观的作用,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学生通过找角、做角、画角等操作实践,及观察电脑的动态演示,使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形成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基本特征。
2、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整堂课都处在好奇、好学的高昂学习情绪中,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数学事实。
3、重信息反馈,坚持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根据信息反馈的理论,在学生接触新知后通过一系列练习及时反馈,在师生间双向交流的过程中,不断解决新矛盾,使认识得到深化、升华。
4、坚持面向全体,发展为本。
在教学中,我将根据问题的不同难度,教学时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得,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设计练习也注意坡度,既有基本练习,也有发展性练习,体现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三、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安排了四个环节进行数学活动。这四个环节是:首先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其次观察实践,探究新知;第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最后再回顾全课,总结评价。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师:新的一天开始了,校园里早早就热闹起来,操场上更是生机勃勃。(播放儿歌)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朋友们起得早,正在校园做早操。(课件出示课本38页校园一角情景图)
学生观察主题图后,同桌互相说一说,你们都看到什么?学生汇报后,我又说:做操的小朋友伸开两臂会形成这样的图形(电脑出示红色闪动的角),足球场的一角也有这样的图形(电脑出示红色闪动的角),你们认识它吗?再找一找,图中还藏有这样的图形吗?
2.揭示课题。
师:在以前,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这些平面图形,角就是它们家族中的一员,它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和研究这些可爱的角。(板书课题:可爱的角)
问:关于角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在课的一开始,我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入手,静态的图片配以欢快的儿歌,很快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对于角,学生已经有一些感性认识。基于此,我在实物情境的基础上出示角,使学生直观、清楚地看到生活中许多物体上有角,使学生经历抽象数学知识的过程,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另外,我让学生大胆提出想研究的问题,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形成学习目标,既培养了学生的提问意识,又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的氛围,指明了探究方向,避免了盲目性。
(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1.联系实际,初步感知。
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把自己看到的、找到的角说给小组同学听。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利用已有的感性认识,在找角的过程中,初步感悟到角的基本特征。
2.抽象图形,形成表象。
①从实物中抽象出角,形成表象。
(课件出示:剪刀、水管和饮料罐上的吸管)师:大家看,我们生活中的剪刀、水管和饮料罐上的吸管都藏有角。角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给这些角脱掉漂亮的外衣,看看它们的庐山真面目吧。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电脑动态演示,将剪刀、水管和饮料罐上的吸管隐藏,出现不同方向的三个角)指出:这就是平面上的角。
②教学角各部分的名称及特征。
a.让学生观察以上抽象出的角,说一说角是什么样子的?
b.让学生拿出三角板,摸任意一个角的各部分,说一说有什么感觉?并给角的各部分起一个名字。同时,我在黑板上画出一个角,板书其各部分名称,并指出: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c.让学生描出三角板上任意一个角,并在自己描的角上写上顶点和边。
③初步练习, ……此处隐藏6392个字……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与交流的时间,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分类、比较、交流等活动中,自己概括出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因为真分数和假分数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概念的形成是认识的发展过程,也就是在对事物感知和分析、比较、抽象的基础上,概括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不断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过程。同时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升了思维水平,提高抽象、概括等能力,而教师只是一个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六、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说2/3、7/9的意义及分数单位、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我通过让学生叙述自己表示出的分数、分数的意义,回答分数的分数单位及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为学生学习真分数和假分数奠定基础。)
二、探究新知:
(一)故事导入:教师讲述《猪八戒吃西瓜》故事,要求同学们认真听,把藏在故事中的分数找出来。
(二)教学例2:1、怎么在圆中涂色来表示它们? 2、说说你是怎么想的?3、这些分数的分数单位都是什么?4、每个分数里各有几个1/4。5、分母是4的分数还有吗?6、我们应该怎样涂色表示5/4?
(1)只用一个圆(单位1)表示,够不够?
(2)一个单位1不够,那怎么办?
(3)5/4怎么理解?5/4里有几个1/4?
(三)教学例3:1、电脑依次出示例3的图形和分数。2、让学生说说怎么涂色。3、这些分数的分数单位都是什么?4、每个分数里各有几个1/5?5、表示10个1/5用了几个圆?表示13个1/5用了几个圆?
(四)指导分类,揭示概念:
1、观察、比较大屏幕上的分数中分子和分母的大小,你们能给它们分类吗?
(1)同桌讨论分类方法。(2)把分类结果记录下来。
2、汇报分类结果,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揭示概念:(1)把它们分为哪两类?真分数和假分数有什么特点。(2)什么是真分数?什么是假分数?指名概括、全班齐读。(3)如何判定一个分数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
4、练习:师生操练。
(五)真分数、假分数与1的大小关系:
1、观察大屏幕上的真分数和图,看看真分数与1的大小关系。2、你发现了什么?你是如何理解的?3、通过观察大屏幕上的假分数和图,看看假分数与1的大小关系。4、你发现了什么?你是如何理解的?
三、课堂练习:
(一)完成练一练第1题。师问:应把什么看作单位1?
(二)写出分母是5的所有真分数,再写出分子是5的所有假分数,在小组里交流。
(三)在()里填上或=3/8( )11/8 12/12( )1 5/7( )4/7 12/13( )10/13
1、学生填写。2、师问:你是怎么比较的?
四、课堂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结合生活实际,能用真分数或假分数说一句话吗?
五、布置作业:小组合作,以本节课所学知识为主,为下节课设计一组复习题。
板书设计:
真分数和假分数
真分数:分子分母、真分数1
假分数:分子分母、假分数1
人教版数学说课稿 篇5一、教材分析;
本知识来自于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3第一章第二节,着好似一章新知识,该部分知识被安排在五本必修课本中的第三本,处于高中知识的过度阶段。而在上课前,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会有一些相应的问题,下面两个问题就是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
1、为什么要在数学中教语句?
2、学语句不上机,是不是纸上谈兵?
现在我们来好好研究一下这两个问题。首先,学语句是为了算法思想,而基本算法语句 是算法思想的直观表现,是程序框图的语言形式,所以学语句是进一步体会算法思想,进一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辨能力和实辨能力。(有条件上机的进行实践,没条件上机的进行思辨,在实践中思辨,在思辨中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所以,学语句不上机,不是纸上谈兵。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基本算法语句之前(本节课主要讲输入语句、输出语句与赋值语句),学生已在本章知识的第一节学习了算法与程序框图的基本思想与定义,而且该部分与一些初等函数知识相挂钩,并且相互结合学习。在此之前,学生在必修1已经对初等函数知识有了相应的学习与了解。
三、教学法;
该部分知识主要采取说教法进行讲授,通过学生所熟悉的生活问题引入课堂,为公式学习创设情境,拉近数学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基本算法语句中的输入、输出、赋值语句;
(2)理解算法语句是将算法的各种控制结构变成计算机能够理解的程序语言;
2、情感目标;
(1)通过对三种语句的实现,发展有条理思考,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2)学习算法语句,帮助学生利用计算机软件实现算法,活跃思维,提高数学素质。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输入语句、输出语句、赋值语句的基本结构特点及用法;
难点:输入语句、输出语句、赋值语句的意义及作用。
六、教学过程;
例1、引入生活中的例子:“让一个学生去办公室帮我去我的办公室泡一杯茶”,通过这个例子来听到学生,让他们了解其实计算机与人的办事思维是一样的。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我会告诉学生:办公室的位置、办公桌的地点、茶叶、茶杯等信息,即将这些信息输入到学生的大脑(该过程等价于计算机的输入过程);然后学生开始行动,将茶叶、水放入茶杯(该过程等价于计算机的赋值过程);最后学生将完成的茶水给我(该过程等价于计算机的输出过程)。
通过该例子的引入,使学生对本次课堂所要学习的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使他们在接受正式的计算机基本语句之前对该部分知识有一个简单的逻辑思维,从而使他们更容易接受该部分知识,最后达到减轻学习知识难度的目的,也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例2、用描点法做函数y?x3?3x2?24x?30的图像时,需要求出函数的自变量和函数的一组对应值,编写程序,分别计算出当x??5,?4,?3,?2,?1,0, 1, 2, 3, 4, 5时的函数值。
(现在教学生来泡茶)算法分析:
根据题意,对于每一个输入的自变量的值,都要输出相应的函数值,写出算法步骤如下: 第一步,输入一个自变量x的值。(计算机简单算法语句的输入过程,泡茶第一步) 第二部,计算y?x3?3x2?24x?30。
第三部,输出y。(计算机简单算法语句的输出过程,泡茶第三部)
下面,结合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复习并巩固上节课所学的程序框图,将上面的算法分析用程序框图表示出来。
显然,这是一个由顺序结构构成的算法,按照程序框图中流程线的方向,引导学生,得出相应的算法语句,最后得出输入语句、输出语句、赋值语句的定义。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