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5-07-10 10:42:12
【推荐】说课稿范文汇总9篇

【推荐】说课稿范文汇总9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本文选自吴承恩的古典名著《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课文通过孙悟空三次棒打白骨精的故事,体现了孙悟空善于识别妖魔诡计和勇于降妖的本领,赞扬了孙悟空的坚定、机智和勇敢。

二、说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孙悟空的坚定、机智和勇敢及文中其他人物的性格特点。

3、阅读古典名著《西游记》的原著片段,感受原著的经典魅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号召学生读整本书。

三、说重难点

1、引导学生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学会分析人物的方法,并把学到的方法接着学以致用。

2、让学生透过本文更加了解古典名著《西游记》,鼓励学生再去品读《西游记》,更全面了解《西游记》中的人物。

四、说教学方法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用不着教”,这句话既道出了教学的目的,又道出了学生掌握方法后能自主获取知识,去寻求发展。因此,这堂课上我主要充分发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自主互助的能力来完成教学目标,把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从文字中找到答案,获取一种学习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1、谈话交流,激趣导入

2、小组合作,交流互动

3、对比阅读,品味经典

4、拓展延伸,阅读名著

鼓励学生再去品读《西游记》,更全面了解《西游记》中的人物,了解我国这一文化瑰宝。

六、说板书

板书简明扼要写出两大主要人物孙悟空和白骨精的性格特点,突出重点。

说课稿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母亲对儿子的慈爱以及儿子对母亲的真挚感情。 教材分析与处理:

1、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情感。

2、教学创新点:低声吟诵《游子吟》,想像一位慈母在孩子外出前,借着油灯的微光为孩子缝制衣服的情景,并把它写下来。

教学理念:品味情感 升华体验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课前播放歌曲《母亲》引出课题

师:知道这首歌表达的是什么内容吗?是啊,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古往今来,人们用不同的方式赞美母亲,在作家肖复兴的眼中,母爱是那一颗颗玲珑剔透的荔枝,在史铁生的笔下,母爱是那一句简短而深沉的叮咛:“要好好儿活!”那么,在唐代诗人孟郊的心中,母爱又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孟郊的《游子吟》。(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3、 同学们知道“游子”是什么意思呢?在本文是指谁?“吟”又是指什么?

(游子:出门远游的人 吟: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我们还学过相关题材的诗,如《暮江吟》、《石灰吟》等)

二、初读诗歌,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1、初读全诗:这首诗广为流传,耳熟能详,我相信同学们一定都会读,请一个同学来读读,好吗?(抽生读)

2、课件出示诗歌,听课文范读录音。齐读

3、交流感受:读了这首诗之后,你有些什么感受?

4、那你知道孟郊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吗?

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资料,然后师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师介绍:孟郊一生窘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谋到江苏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做官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他接母亲来溧阳,安享晚年。此时,孟郊眼前浮现出母亲关爱自己的一幕又一幕,于是写下了这首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歌。

三、细读品味,体会意境

1、那么,在这首诗中,孟郊选取了一个怎样的生活场景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诗,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并观察插图,发挥想象,把这一场景描绘出来。

(课件出示画面,放轻音乐,学生在音乐声中读、看、写。)

2、学生交流自己所体会到的意境,并说说从哪句诗体会到的。朗读与想象相结合。 预设:抓住“密密缝”,体会浓浓爱。

(1)作者进京赶考前的晚上,母亲在昏暗的油灯下给儿子缝织衣服。你的感悟能力很强,请问你是从哪里得到这种感受的?插图是文字的再现,书上的插图再现了哪句诗?(“临行密密缝”)母亲为什么要“密密缝”?(使衣服结实耐穿,怕儿子迟迟不归。)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意恐迟迟归”)你很会读书,能联系上下文来理解。的确,在古代,有这样一个习俗,儿子出远门前,母亲都要为儿缝织衣服,缝得越密,儿子就回来得越早,缝得越稀,儿子就回来得越迟。所以母亲“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母亲担心的仅仅是儿子“迟迟归”吗?她还会“恐”什

么?由此可想,母亲在“游子衣”里,除了缝进了密密的针线,还缝进了什么?请把母亲的担忧、祝福、牵挂和所有的爱,都缝进游子衣里,一起读读前四行诗。

(2)可以说,一件游子衣,一片慈母心。你说,这样的深恩能够报答吗?所以,作者发出感慨(诵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3、重点理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晖”字有什么特点?这一句是什么意思?作者仅仅是写小草与阳光的关系吗?(作者表面上是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实际上是说“谁言游子心,报得慈母恩”!)

(2)、作者把母爱比作春晖,把游子比作寸草,那么同学们认为还可以怎样比喻?

四、延伸意境,升华情感

1、的确,母爱就像春天的阳光无私地奉献给了小草,“临行密密缝”仅是母爱的缩影。你知道儿子远行后,母亲又是怎样忍受思念的煎熬?现在我们走进孟郊另一首《游子诗》。

2、学习《游子诗》。屏示并齐读:

游子诗

孟郊

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

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

同学们,你们知道萱草是什么吗?在古代,不少游子远行前都会在母亲的房前种植萱草,希望母亲在春暖花开时节看到萱草盛开,就像看到了游子,以慰藉母亲的思念之情。从这首诗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母亲焦虑不安、望眼欲穿、满眼泪花地盼望儿归。)你是从哪句诗体会到的?请带着你体会到的意境,再读《游子诗》。你们说,母亲对儿子这种强烈的思念之情能够报答吗?所以,作者发出感慨(诵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3、、同学们,当“临行密密缝”和“慈母依堂门”这两副画面交汇在一起的时候,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在母亲的心里;无论我们走得有多远,都走不出母亲的视线。因为,临行 ……此处隐藏9326个字……,我想对你说”这一话题,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学生在说的过程中,体现了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在对话过程中,学生感悟和体验到了爱的真谛,既使学生在学语文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又使学生的说写能力得到培养,充分落实语文基本功的训练。使学生知道了在享受爱的同时,要回报爱。这样的对话过程深化了课文的主题,提升了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升华了学生对父母的情感。从而使学生知道了这沉默的可贵之处。

【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文章结构的简缩,体现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课文重点,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17 可贵的沉默

热闹 沉默 热闹

说课稿 篇9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一年级语文第二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找汗》。我准备按照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程、说板书设计这五个环节来谈谈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1.《找汗》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共九个自然段。故事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讲述小花猫分别向老牛、黄狗、小猪询问自己身体出汗的部位的过程,从中介绍了牛、马、狗、猪、猫这五种动物排汗的不同特点。课文浅显易懂,富于儿童情趣,易于激发学生热爱动物,了解动物的兴趣。教学本课,我准备用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处读课文,学习字词,第二课时了解课文内容。今天我主要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编排意图,针对学生的特点,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培养学生收集信息资料的意识和习惯。

(2)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不同动物的排汗方式。

(3)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1)搜集其他动物排汗的资料或趣事,课上交流。

(2)安排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了解课文。

(3)语文实践活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动物、了解动物的兴趣。

3.重点、难点:

深入钻研教材之后,我将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不同动物的排汗方式作为重点,难点是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说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新课程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创境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启发形象思维,使用激励性语言,为学生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展开想象的翅膀。

2、讨论交流。

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协作互学的精神,提高自主意识,注重语文的交际化。

3、范读引路。

教师准确、有感情的的范读,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的教具有:电脑课件、头饰、图片等。

三、说学法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为了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我注意引导学生采用的学法是:

1、自主探究法。

鼓励学生自己探索,自己研究,提倡合作学习,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的探索中获得成功与快乐。

2、朗读感悟。

引导学生体会不同动物说话时的不同心情,注重尊重学生的个体感受,根据自己的生活感悟读出不同的语气,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做到既能学习语言,了解知识,又能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3、理解实践

在学生感悟理解课文之后,通过学生表演实践,将文本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

四、说教程

根据小学生感知—体悟—理解—发展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这样安排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视听结合,整体感知。3.师生互动,品读感知。4.生生互动,合作学习。5.朗读表演,内化升华。6.拓展延伸,发展思维。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开课设计的巧妙合理,往往一开始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很快集中注意力,产生一种探胜求知的欲望,主动展开思维,积极创造性地听讲、质疑、答问。针对低年级学生喜爱卡通图片的特点,我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首先,我引入话题: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你们看,他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同时课件出示小猫图片说:“我们大家来和小花猫打个招呼吧!”此时,孩子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纷纷和小花猫打招呼。教师适时引导:你们真是懂礼貌的孩子,谁来告诉老师小花猫来做什么?因为有第一课时的铺垫,孩子们很快说出“找汗”。此时,教师适时板书:26 找汗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6课 找汗 ,看了课题,你们想探讨什么问题?此时学生可能会提出:小花猫为什么找汗?它向谁找汗?怎样找汗?找到了吗……等问题。教师相机板书:?(这样设计,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质量不同的问题,调动了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在此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树立起自信心,激发了学习兴趣,于是进入了第二个环节。)

(二)视听结合,整体感知。

电脑课件演示,教师配音朗读。

学生带着问题感知课文,通过多媒体软件,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听后设问:你找到自己问题的答案了吗?此时,学生的思维如开闸的洪水,积极发言,说出自己理解的内容,这时会提出几种小动物排汗的方式。教师趁机把小动物的图片贴在黑板上。(这里,通过学生的感悟了解,把握了文章的重点。)接着教师采用激励性的语言充满感情地说:“同学们刚才听得非常认真,知道了这么多知识,谁来评价一下,刚才老师读得怎样?(这样,教师角色发生转换,学生会积极评议老师哪读得好,哪儿不足。此时学生的积极性转向高潮。)在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后,师适时说:“同学们给了老师这么高的评价,那么,你们愿意和老师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棒?儿童具有爱表现的天性,这样一问,会激发他们感情朗读的浓厚兴趣。从而进入第三个环节。

(三)生生互动,品读感悟。

波利亚提出:学习的最好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教师给学生创造一个适合学生自己去寻找知识的意境。

首先,我让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根据自己的感悟,读出语气。(这里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发挥其个性化潜能让学生充分感悟、体验。)接着教师提问:小花猫为什么找汗?你是怎样知道的?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会很准确地说出第一自然段的内容:因为……所以……此时引导学生体会小花猫的语气,学生会说出小花猫此时应是奇怪的语气。教师问:谁再给大家读一读?学生读后要及时表扬:“你读得比老是还好呢!你愿意领谁读一读?”这里及时表扬学生,树立他的自信心,他会更出色地表现自己,领其他学生朗读,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又问:小花猫有了疑问,他是怎么做的?学生读课文会说:“小花猫去请教老牛、小马、黄狗、小猪。”此时课件出示小花猫和老牛图,提问:“图上有谁?他们在做什么?“”学生看图后会说:“小花猫在问老牛。”师:小花猫会怎样问老牛呢?此时

《【推荐】说课稿范文汇总9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