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说课稿模板集锦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说课稿 篇1教材简析:
《景阳冈》是古典名著《水浒传》中的精彩篇章。它通过饮酒、上冈、打虎、下冈几个片段,刻画了一个打虎英雄——武松豪放、英武的形象。对于学生而言,武松这个人物并不陌生,武松打虎这个故事也很熟悉,但对于原著中是如何讲述的却并不了解。加之这篇文章篇幅较长,让学生在40分钟内读懂文章,并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势必困难。因此,本课教学目标我们定位在: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把长文读短,把繁文读简的阅读能力。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
3、激发学生阅读名著原文的兴趣。
教学设计:
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手段实施教学目标:
一、充分读文,理清脉络。
这篇文章节选自原著,学生读起来势必会觉得有些生涩。因此,课上我们
必须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通过阅读走进文本。在学生能够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通过“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这一中心问题引领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这样,一篇冗长的文章就在学生的头脑中转化成了饮酒、上冈、打虎、下冈几个主要片段。文章的内容简化了,学生理解起来也就相对轻松了。
二、重点研读,感知人物形象。
此时,学生在对文章内容已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已经那对一些片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可以以此为契机,请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深入研读,细细品味语言,从而更进一步地感知人物形象。
“打虎”是这篇文章的精华部分,会有一大部分学生对这部分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我们就可以组织学生重点研读这部分内容。抓住描写老虎和武松行为的关键词语,体会武松的勇敢机智。然后,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在精读“打虎”这部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讨论文章的其他部分与“打虎”的关系,从而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武松的性格特点。
三、播讲评书,内化语言。
通过以上的品读,武松英武、豪放的形象已经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中了。
如果就体会人物特点这个目的来说,我们已经达到了。但是,这篇文章出自名著,是打开学生对《水浒传》这部名著兴趣的一把钥匙。所以,我们有必要让学生内化文章的语言,感受名著的语言魅力。对于这篇文章来说,我觉得它很适合播讲评书。于是就像借播讲评书这一形式,激发学生回归文本的兴趣,引领学生内化语言,抒发情感。
教学时,我们可以先播放评书《武松打虎》片段,引导学生感受评书这种艺术形式独有的韵味,以及播讲的独特方式。然后,请学生以评书的形式试着讲一讲“打虎”这部分。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自己练习,再在小组中播讲,从他人那里取长补短。接着,由小组推选代表在班内播讲评书,教师和学生提出指导意见。待学生将“打虎”这部分熟练地播讲之后,我们还可以请学生将自己喜欢的其他部分用评书的形式播讲出来。
四、拓展延伸,阅读名著。
现在,学生通过播讲评书,对原著已经有了兴趣。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欲望。如:我们可以在学生兴趣正浓之时,请学生看资料袋中的图片或出示经典章回的题目,向学生介绍:武松只是梁山好汉中的一员水泊梁山的108将可都是了不起的英雄。这108个人,每人背后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想了解他们吗?那就读读《水浒传》吧。读过之后,试着用评书讲讲他们的故事。
说课稿 篇2一、说教材分析
《我的劳动感受》是《品德与社会》学科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的生长与他人”的第一课。这一组教材的专题是“我的家乡(社区)”,直接体现的是“观察周围不同行业的劳动者,感受他们的劳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尊重并感谢他们,珍惜他们的劳动结果。”
由于过去对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的教育只是停留在道德认知的层面上,同学对劳动意义的认识肤浅,感受匮乏。本课通过身体力行的不同劳动,重在让同学“零距离”接触,真切体验和感受劳动过程。进而同学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新课程规范和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同学的学习实际水平,我把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通过同学在校参与劳动,感受、体验劳动的过程,激发同学对劳动的热爱之情;
2、让同学了解学校内的各个工作岗位,培养同学对劳动者的尊重和理解;
3、让同学在劳动中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感受、体验劳动过程的情感,让同学“零距离”、有意识地参与劳动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准备:
1、提前一周,要求每位同学参与一项劳动,可以涉和家庭、学校等多方面的劳动。
2、让同学写一篇劳动体验日记。
二、说教学理念:
新课标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的优秀教案思路应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因此,在本堂课的优秀教案中,我以同学原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结合同学的心理、生理特点以和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在活动中,充沛体现同学的自主性与主动性。力求把教学活动与同学生活经验相结合,在参与合作中体验劳动的“苦”与“乐”,使同学形成新的劳动价值观,逐渐协助同学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三、说教法学法
针对同学活泼好动的特点,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小组合作等活动方式,激起同学的兴趣;在学法上,让其主动参与劳动,自身去感受劳动的苦与乐,体验劳动的乐趣。
四、说教学程序
《品德与社会课程规范》倡议教师应是同学的支持者、指导者、参与者。因此,我将本课的优秀教案为以下四个环节:
(一)播放歌曲《劳动最幸福》,同学欣赏,谈话导入。
1、你觉得歌中小蜜蜂、小喜鹊劳动时心情怎样?(随即板书:幸福、快乐)。
2、是呀,劳动有收获让小蜜蜂、小喜鹊发生了幸福、快乐的感受,那么我们每个同学劳动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呢?
3、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谈一谈:我的劳动感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环节播放的动画歌曲有趣、生动,一下子激发并唤起同学对劳动的兴趣和过去曾经的劳动过程和体验,调动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
(二)谈劳动,重感受。
1、出示课余时间在小朋友们劳动时拍的照片,让同学仔细观察,说一说你发现了我们班谁的身影,他在干什么?心情怎么样?
2、找几个在照片上劳动的小朋友询问:你当时劳动的心情怎么样?你觉得累吗?经过你们的劳动,学校变得干净了,你高兴吗?
……此处隐藏3950个字……是3个一。使学生明白算理。在巩固练习时,出示8个写有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算式的动物图片,让学生小动物找朋友。寓教于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学习兴趣浓厚,这样安排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学到了知识。
本节课通过自我反思和其他教师的指点,发现还有一些地方有待改进:
1、在做练习时,应该让学生先不要拿笔,听老师讲完注意事项之后,再让学生拿出笔来动手练习更合理。否则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拿出笔来,会有部分学生存在不听讲的现象。
2、在授课过程中,教师的动作不够干脆利索,应改进。
3、在讲解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时,应适当的讲解减法算式中被减数和减数的区别。
本节课经过众位经验丰富的教师的点评,使我获益匪浅。在此感谢!
说课稿 篇5以前物理的教学,重点主要放在对科学内容的学习上,强调的是对知识的记忆和实际解题能力。而现在,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把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和科学内容的学习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显然,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学生不仅同样学到了科学知识,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的分析和动手能力,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的研究方法,因而必定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本人就从初二物理《光的传播》这一内容的教学中谈谈自己的设计。
(一)课题引入:
初二学生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因此刚开始的引课很重要。在心理学中有这样的经验,人们感兴趣的往往是切合人们实际的,对之略有所知却又并不完全了解的东西。根据这一结论结合这节课的内容,我选择了各种自然界奇特的光现象引课,有日全食,月食,极光,海洋深处会发光的生物等等。通过展示这些真实的图片,激发他们学习光的热情,为学好整个光现象打好基础。
(二)新课讲授:
1. 光源: 光源的定义可以直接给出,学生很容易接受。但在讲光源的分类时我避免了由老师先写出光源的类型再让学生举相应实例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先随意举例,他们思路非常开阔,会举出各种各样的光源,甚至有可能举出一些非光源的例子来,我在板书的时候就有意识的把它们分成三堆:非光源、人造光源、自然光源,学生举的差不多了,就提出问题:“我们能否把这些光源分分类?”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光源每类的共同点,进而归纳总结出光源的分类。
用这种方法授课,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他们自己举例,自己归纳总结,自己得出结论,当然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就会更深刻。
2.光的直线传播规律的形成
① 在规律的形成过程中,我先是演示一组实验:让激光束分别射向空气、玻璃、水。让学生观察光线的传播路径,引导他们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② 接下来学生举生活中这样的例子。
③ 提出问题:“我们得出任何结论都要知道这个结论的适用范围,光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沿直线传播吗?有没有条件呢?”
④ 学生可能一时举不出反例,这时我就告诉他们“其实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例子,新X人喜欢吃烤肉,当你站在炉子的一边看另一边的人或物体时,常会看到什么现象?”
⑤ 让学生先回答,然后再补充,共同总结其原因。类似的还可以再举晚上看星星总是一眨一眨的例子。
通过演示实验和举反例所创设的情境,学生很容易得出“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规律,并且强化了对均匀介质的理解,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
3.利用规律解释现象
① 解释日食、月食现象:由于日食、月食发生在天体之间,直接用语言不好说清,因此我用动画模拟了日食月食形成过程。一边演示一边引导学生解释这些现象。在解释过程中强调正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光射不到的地方才会有阴影,才形成了日食、月食。
同时告诉学生,古代由于科学不发达,看到月食认为是被天狗吃了是一种凶兆,这些迷信的说法我们应该摒弃。
这样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而且对学生进行了反对迷信,崇尚科学的科学史观教育。
② 解释小孔成像是本节的难点。学生总是误认为像是小孔的像,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有关。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采用演示实验的方法,为此专门制作了小孔成像演示仪——接通电源的灯泡在圆筒底面的毛玻璃上成像。为了解决像的形状只与物的形状有关,与孔的形状无关的问题,在圆筒一侧的纸片上戳出圆形、三角形、四方形的孔,接通电源后灯丝就会在圆筒另一侧的毛玻璃上成像,通过改变孔的形状,让学生观察成像形状,引导他们得出像的形状只与物的形状有关。不仅如此,这个小孔成像演示仪中的圆筒还可以前后推动,引导学生进一步找出物与孔距离影响像的大小的规律。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98%的学生都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但还有一个问题,他们可能还解释不清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这时我引导学生动手画光路,在这里穿插着讲光线的知识,告诉学生我们之所以引入光线,就是为了研究方便。在画光路的时候,首先把物体放在某一位置,根据光的直线传播的性质画出它的成像情况,再换一个位置再来看成像情况,比较它们的异同并解释为什么小孔成的是倒立的实像,为后面研究平面镜成正立的虚像做铺垫。这样既加深了对光的直线传播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和动手能力。
讲到小孔成像还可以给学生介绍一段我国古代在光学方面的史料,比如墨子在20xx多年前做的小孔成像的实验,告诉他们在对光线直进的研究中,古代中国走在世界的前列,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教育。
4.光速
① 用打雷时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的现象,使学生认识光速比声速大的事实。
② 接下来直接给出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值并作形象的比喻。比如光1s内传播的距离相当于绕地球7.5圈。
③ 为提高学生兴趣,体会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加深对光速的认识,我还简单介绍两种测光速的方法:伽利略测光速法和迈克逊旋转八面镜测光速法,比较两种方法的差异,分析迈克逊旋转八面镜测光速的合理性,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小结:
在小结过程中,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强调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即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光速大小,并相应的举一些实际问题,比如射击瞄准,队列排队等,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做到学以致用;二是归纳本节课的研究方法。我们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总是首先创设相应的情境,在情境中观察,归纳,总结,再进一步思考所得出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适用性,有没有特例,需不需要再加限定条件等等。其实我们学习物理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学习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用学到的这些方法解决我们现在还未知的问题。所以大家应该从今天起有意识的培养自己探究问题的能力。
(四) 课后体会
这节课的内容其实比较简单,学生生活中对光的认识还是比较多的,难点就在于用光的直线传播的原理解释现象,尤其是对小孔成像的理解。而本人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这个问题,通过动画演示和实物演示,给学生创设了相应的物理情境,在情境中观察,在情境中归纳,总结,很容易的突破了难点,而且还能让学生对这一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文档为doc格式